【 新来的书·记 2 】€‘

2006/01/10
天越是冷,就越是想读书。倒不是我有多么仰慕古人冰室囊荧苦读的澡雪精神,只是因为躲在被子里做一条不折不扣的书虫实在是温暖惬意。这种感觉是被子的专美,空调也不济的。懒得出门,虽然上周几乎天天出门……所以周末在卓越疯狂囤积了一批“年货”。可以踏踏实实地过年了。

05年断断续续小说史和文艺评论买了不少,最大部头就是夏志清那本《中国现代小说史》。小说倒是看得少了,决心恶补一下小说。

先是一套厚重的精装版译林《卡尔维诺文集》……

●《意大利童话 (上)》 《意大利童话 (下)》
●《寒冬夜行人 帕洛马尔 美国讲稿》
●《通向蜘蛛巢的小路 烟云 阿根廷蚂蚁 短篇小说八篇》
●《我们的祖先》
●《命运交叉的城堡 看不见的城市 宇宙奇趣》
卡尔维诺 / 译林


从来没有收某人文集的习惯,一口气买来“装点门面”更是首开恶例。此前只有王小波,那也是因为他的花城版“时代三部曲”之后的东西都是零星出,所以见一本收一本,唯恐没有,反倒一本没缺。如今再版的新生代王小波,美虽美矣,却已经和我的阅读史绝缘。
话绕回来,真正对卡尔维诺感兴趣也不是从小说开始的,而是戏剧。大一的时候正好赶上上戏三年一届的国际小剧场戏剧节,台湾“莎士比亚的姐妹们”剧团在新实验空间演了一场《六个给下个太平盛世的备忘录》——这个漫长的名字是卡尔维诺逝世前给哈佛大学诺顿诗论讲座写的讲稿,还没完成老人家就仙逝了。
台湾的这场戏非常特别,没有情节和台词,只有无语意的吼叫。即兴演出,观众席地而坐,包围演出场地,演员们在观众头上走来走去。配的音乐是日本“银幕游学”的作曲家特别写的专辑《月》,非常唯美感人。所有的男女演员全部身穿一袭半透明薄纱,在配乐之中做着即兴的表演,时而有群体感,时而又落单。在日本和台湾演出的时候在薄纱之下是一丝不挂的。在上海演出的版本则应“有关要求”着了白色内衣。
这场表演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第一个冲击就是:戏还能这么演。戏剧冲突还可以这么抽象……第二个冲击是:再现的戏剧可以表现想卡尔维诺诗论这样复杂的思想吗?当时找到的是辽宁教育出版社那套“新世纪万有文库”里的那本《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也就是现在全集里的《美国讲稿》。无论如何,那台演出至今令人难忘,原来现代戏剧还可以这么演。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现代性”的阴影。

接下来依然是小说。基本上都是慕名既久,终得一睹芳容的老朋友。而且,很不幸地,都曾被改编成电影过。

●《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 / 中国书籍出版社

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这个名字本身就洋溢着1920年代的奢华风气,就像爵士大乐队(Big Band)里那些华丽的小号齐鸣和拖音。这个版本是中国书籍出版社新的“名家名译”插图本之一种;台译记得叫《大亨小传》。原来译林的现当代经典那一套里有一本,但当时没下手,如今无处觅。有趣的是,此前倒是买过一本《菲茨杰拉德研究》……只是觉得研究他的比较少见,所以就买来搁着。
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之间的文人相轻,再次如诅咒一般出现在这本书的封底作为荐语:“既然他能写出一本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好的书,我相信他一定能够写出更好的来。”现在正餐和饭后八卦剪报都齐全了,“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就闪光吧……

●《周六晚与周日晨》
阿兰·西利托 / 译林

这也是先知道大名再惊喜地发现已经有书可读的。英国二战后“愤怒青年”一脉的代表作之一,又译《周末昏晨》。个人觉得“昏晨”的译名更妙,近似于“昏沉”。处女作往往是最好的,对“愤怒青年”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如今的时代变得快,一不小心就容易年龄感错位。另外,遗憾地发现这本封面奇丑,露着腋毛的男子淫荡地笑着。再定睛一看:译林。哦,伟大的传统。

●《华氏451》
雷·布雷德伯利 / 重庆出版社

与其说是本科幻小说,不如说是“反乌托邦小说”,也就是未来不是变得更美,而是更糟。改编的同名科幻电影是老片了,拍得实在一般——虽然其文学性依然引起了不少关注。归根到底还是小说的底子好。另外这也是有关“书籍”本身的一次思辨。消防队员负责烧书的未来幻想,和“焚书坑儒”、“书念得越多越反动”的反知识论异曲同工。“读书可耻”的话题对爱读书的人而言倒不乏逆反的趣味。

●《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
利奥波德·萨克·莫索克 / 重庆出版社

和上面一本一样,是重庆出版社“重现经典”系列之一种。装帧在我看来是有些过分了,打扮得和妖里妖气的畅销书一个模样。要是在书店里照面,一定避之唯恐不及。这倒和书名暗合——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美人断臂,依然倾国倾城,又何须再以皮毛包裹呢?或许奢华和美丽从来不嫌再添一层锦上之花?内页的纸质手感颇佳,莫非模维纳斯就是这种触觉?
电影版的译名是《皮毛里的维纳斯》,读来更野性一些,或可暗喻华贵之下躁动的情欲。反正《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是个臃肿的名字。李银河博士的序倒是很值得一读,比较了这本“性奴之书”和萨德侯爵之异同,就是太短了。

以下是两本书信集——

●《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 / 译林

虽然最早是从恺蒂的《书缘·情缘》里知道这本书,但直到现在才买来细读。呃,好吧,我承认我就是不喜欢凑热闹,哪怕明知会深深爱上这本书。我忍着,到了热读过去,再来自炒冷饭。我想每个真正爱书的人心目中都一定有一个街角小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一家能发现各种善本惊喜的拥挤小店。这段情结,撰文另叙。

●《6封布拉格地铁的情书》
米哈·伊维 / 湖南文艺

粉色铺地就算了;红色的高跟鞋+小细腿就嫌香艳有余,情调不“足”了。不过书是好书。理由有一堆,比如:对暗暗妖娆的金色布拉格有种暗暗的幻想;对政权更迭后的“新中欧”诸小国也有浓厚兴趣;压箱底的是:我是多么热爱书信啊!不管是收信还是写信,那种隔着时空的亲密真是再好没有了。

然后就是这一堆新到的书里我最钟情的一本——

●《悠游小说林》
安伯托·艾柯 / 三联书店

啊~我的艾柯。艾柯的书从来不好读,不是那种拿来就可以唰唰唰一目十行的“easy-reading”,哪怕是他的畅销小说《玫瑰之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侦探小说和哲学宗教问的是同一个问题:‘是谁干的?’”。而我迷恋的恰恰就是艾柯这种藏身于符号学的荆棘丛,不时向小说林瞭望的大胡子伯伯形象。艾柯扮演圣诞老人都不用化妆,他的书或许就是最好的圣诞礼物,虽然他那一套礼物能把纯洁的孩子吓哭。封面干净清新,种种细节都让我觉得爱不释手。坏孩子不哭,比如我。

两本胜似教科书的东西——

●《费利尼对话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影成为“显学”之后,广西师大井喷的“电影馆系列”成了文艺青年新的标签……新出的几本质量不怎么样。这本就是骗钱的东西。杂志访谈汇编。

●《法国电影新浪潮 上》《法国电影新浪潮 下》
焦雄屏 /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育出版社出这种书真是既讽刺又贴切。看到这套书还有很多其他吸引人的题目,诸如《阿尔莫多瓦:颠覆传统的人》、《候麦:爱情、巧遇和表述的游戏》、《费里尼:一个梦,一生》、《科恩兄弟的电影》……看来还有的买,权作长篇专题影评看……

最后是两本厕上闲书——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殳俏 / 新星出版社

看了CCTV10的“人物”栏目才知道这位小姐是哪根葱——很茁壮啊!呵呵。这一套外形近似于放大了N倍的瑞士水果软糖的丛书都是专栏小品集。毛尖那本是山楂红;艾柯那本是柠檬黄;再次回到上海才女手里,就成了鲜橙多。艾柯那本《带着鲑鱼去旅行》就是殳小姐与人合译的。想来是两个上海才女和一个意大利大胡子伯伯站在一起,不知道谁更新锐。

●《旧中国杂记》
亨特 / 广东人民出版社

1844年以前20年间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广州十三行的洋人所见所闻。无心考据史料,但凡当时西方人笔下的种种文化民俗读来都别有情趣。最近正好也在玩BioWare的《翡翠帝国》Jade Empire,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古代奇幻冒险,呵呵,好玩好玩。

有粮不慌。春天来得迟些也没关系。

Labels:


by Daniel KeKe @ 4:00:00 AM | 开刀 / 缝合ˆ | 固定连接 | [3]回复€